60萬換7億,籃網裁掉曾凡博,“NBA沒做錯,我們?yōu)樽约好孀淤I單”

2025年10月17日 18:00 籃球新聞 24直播網

籃網那天官宣裁了曾凡博,這消息一出來,朋友圈里有人就說中國球員就是個噱頭,也有人很平靜,說商業(yè)運作就是這樣。

合同寫得明明白白,查了一下,籃網是用Exhibit 10簽的曾凡博,打了中國賽,回頭就把人裁了,現在看,大概率是去長島隊打G聯盟,在那邊再找機會。



票房的事,各種新聞都在說,票價從幾百到兩萬多澳門幣。

這么一算,票房收入肯定很高,有人說有7個億,曾凡博那份合同,加上獎金也就幾萬美金,換算過來不到60萬人民幣,成本這么低,把一個中國球員放進中國賽的宣傳里,就能撬動這么大的收入,這筆賬誰都會算,公司都這么干。



這事也不是說合法就什么都對,很多球迷覺得臉上掛不住,花錢買票就是想看中國球員,結果上場十分鐘連個投籃機會都沒有,一直坐板凳。

觀眾感覺面子被賣了,可這事全怪NBA也說不通,里面的問題挺復雜的。



那個合同到底怎么回事,Exhibit 10其實就是球隊訓練營用的短合同,把人簽進來一起練練,不行就淘汰掉送去G聯盟打幾場球,還能拿點獎金。

它不保證你能上場,也不保證你能留隊,這條路很常見,曾凡博和他團隊都是懂行的。



籃網有沒有道德上的問題,看規(guī)矩辦事,他們沒違法,宣傳的時候是用了曾凡博,可沒承諾他一定得上場多久,球迷買票,信息是對稱的,都是自愿行為。

法律上挑不出毛病,道德上很多人有意見,但聯盟的規(guī)矩就在那,籃網沒出圈。



大家為什么反應這么大,咱們體育圈里,很多人喜歡把比賽看成是集體的面子,都想看自己人受重視,也想在公開場合找到一種認同感。

球員被邊緣化了,上百萬人就覺得受了羞辱,把這當成一種權利,其實世界還是按規(guī)則在轉,別人給不給你面子,看的是他自己的利益,不是你想要什么,光靠人情去要求,沒人能滿足所有人。



票房跟出場時間捆綁在一起,球員就成了交易品,每次本土球員都拿來當賣票的工具,時間長了,球員就成了道具,競技水平反而被放到了一邊,球迷也會看膩,信任感慢慢就沒了,健康的模式,應該是出場靠實力,不是靠票房。



經紀公司為什么不把出場時間寫進合同里,這東西真的能寫嗎,寫了就成了人情交易,能力不夠也得上,短期看是討好了市場,長期看對球員的職業(yè)發(fā)展沒好處。

經紀公司寧愿先讓球員有個露臉的機會,自己去爭取,不把條款寫死,標簽化太快,球員很容易就被邊緣化,里子面子都想要,把矛盾丟給外面去處理,不是個辦法。



真正的問題,是咱們自己的體系還不夠強,不是別人缺德,去NBA最大的困難,是自己的水平、青訓、對抗能力,大家總盯著外面怎么對我們,很少想自己怎么變強,真想不被邊緣化,青訓得搞扎實,聯賽強度得提上來,球員得有成長的環(huán)境,經紀團隊談合同也要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長期發(fā)展。



曾凡博本人需要空間,他是個球員,不是個符號,能拿到Exhibit 10合同,進入大名單,說明他已經邁過了很多坎,被裁掉不代表結束,職業(yè)籃球這條路。

很多人都是從G聯盟一點點磨出來的,別一次裁員就上升到國家層面,也別每次出去打球都當成民族戰(zhàn)役,給他點空間繼續(xù)打球才是對的。



球迷能做什么,除了抵制,更應該把力氣用到系統(tǒng)建設上,去支持青訓,關注聯賽改革,對俱樂部和經紀團隊提出更職業(yè)化的要求,光靠情緒是攪不動一池水的,制度和投入才能讓下一個出國的球員更有底氣。



說到底,這事反映出一個問題,我們總喜歡把尊嚴寄托在被看到的那個瞬間,而不是去積累實力,籃網按他們的規(guī)矩辦事,媒體按市場的需要去放大。

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時候,也該問問自己,是繼續(xù)花錢買面子,還是把錢和精力投到能改變現狀的地方去,選擇不一樣,未來的結果也就不一樣。

標簽列表